- 來源:
- 發布時間:
近日,從重慶市網上勞動和技能競賽網站上獲悉,市鐵路集團于岐、瞿浩2名職工分別榮獲“建功‘十四五’、奮進新征程”4月“安康之星”“創新之星”稱號。
安康之星
于岐,男,漢族,1981年8月生,畢業于重慶交通大學,2001年7月參加工作。2018年7月進入市鐵路集團,該同志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守初心、挑重擔,現任集團安全質量部副部長,全面負責集團安全綜合監督管理工作。在鐵路集團統籌領導及勞動競賽領導小組統一指揮下,靠清晰的工作思路、有力的工作舉措、過硬的業務能力,確保集團安全形勢整體平穩。
勇于創新促發展,科技興安大舉措
一是牽頭建立集團“安全管控系統”,截止目前,集團建設工程視頻監控已接入系統209路,監控時長約85000小時,系統涵蓋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關鍵節點驗收、危大工程管理等8個模塊,實現了現場安全和信息化平臺的無縫對接。二是積極推進“智慧工地”建設工作,已安裝完成15號線繡湖路、西南政法大學站等重點車站AI系統研發,強化對人的不安全行為、電子圍欄區域等違規預警,進一步強化建設施工現場安全管控。三是將“安全管控系統”與集團BIM平臺、OA系統、PC端和移動端研發不斷充分融合,及時改進,提升集團安全管理時效性。
制度體系勤完善,安全責任嚴落實
一是認真貫徹執行新《安全生產法》和《職業病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規定,組織新《安全生產法》宣貫和職業健康知識培訓56次,累計參培3115人次,主持修訂集團《安全生產管理辦法》、《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等7項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體系。二是積極組織集團“安康杯”勞動競賽活動,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深化“兩單兩卡”專項活動,完成一線崗位“兩單兩卡”80個,落實各級安全責任,強化應急處置能力,全年組織集團級專項應急演練4次。三是結合集團“日周月”安全隱患排查,一季度開展職業病危害排查6次,加強勞動保護用品管理,嚴格落實現場防護措施,確保安全投入落實到位,一季度共投入11.2萬元,截止目前集團未發生職業病及工傷事故。
2022年,是市鐵路集團的“提檔增效年”,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該同志俯下身子、埋頭苦干,不斷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全力抓好集團的安全管理工作。
創新之星
瞿浩,男,中共黨員,1990年4月出生,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工程師,2012年6月畢業于四川大學。2021年2月進入市鐵路集團技術管理部、科技信息部,從事BIM總體管理工作。協同城軌快線各參建單位創新開展基于BIM的數字化建設管理工作,打造數字化建設管理新品牌,強化BIM應用落地,實現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創新應用BIM+GIS+MIS技術,助推BIM數字化建設管理工作
推進綜合應用BIM+GIS+MIS技術搭建“1+N”協同數字化建設管控體系工作,通過創新征地拆遷和管線遷改可視化動態管理等綜合應用,實現建筑生命期各階段的工程要素集成化管理;研發以工程量清單為核心的BIM進度投資協同管控,建立重慶市軌道交通15號線一期工程74158項構件級單元清單,輔助投資分析決策,實現數據驅動的施工過程精益建造;以BIM模型和GIS數據為數據基礎,打通工程全生命周期數據壁壘,以設計階段成果管理為起點、以施工階段采集的工程動態數據為數據驅動,面向業主各職能部門及項目管理需求,結合項目建設的各參與方標準化管理流程和職責對項目進行協同管理,為智慧運維打下堅實基礎。
駐扎快線BIM+建管應用協同中心,爭做勞動模范、技能人才
參與集團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負責BIM方向5個項目的推進,項目獲得多項行業獎項。駐扎快線BIM+建管應用協同中心,建立BIM+安全風險應用體系,分類梳理重慶市軌道交通15號線項目中風險、隱患和危大工程,深入開展基于風險源清單和危大方案的城軌快線事前、事中深化應用。以“BIM+”為框架打造可視化數字建管平臺的現場管控體系,將BIM模型與視頻、監測等數據相結合實現工地24小時全方位安全監控。多次牽頭、組織集團BIM培訓,培訓人數超1000人,提高集團各部門BIM應用、信息化建設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相關BIM技術應用規劃、標準體系、管理體系、技術導則,完成3本BIM管理辦法和5本技術導則編制;發表多篇論文并且取得3項專利和2項軟件著作權。個人獲得“2021年度集團”先進個人稱號。